同样是奋力登上北台,我是来栉风沐雨赏山观云的,相信僧人和香客的心境一定要比这丰富得多,我不信教,不懂得佛事,难以体量信徒们登上北台后的内心感受,当看到们在庙宇里庄重肃穆的膜拜时,同以往一样,觉得那都是些与我无关的事情。
不过这次在北台,一幕无意间看到的场景让我似乎置身于一股子超乎自然、神秘又空灵感觉当中。当我在北台顶四处溜达、想尽量对这处华北最高的山峰多留下些印象时,看到一位着黄袍的僧人正在一座并不宏伟的灵塔前俯身叩头,于是等这位僧人起身后走到灵塔前看个究竟。原来这是唐代仙僧邓隐峰长眠之地,塔名"邓隐峰祖师塔"。
"邓隐峰"~这是个我有些印象的名字,大概在什么武侠小说中见过,粗略记得是个能腾云架雾的人物。不过对这类神话我是向来不太在意,不觉得有什么价值,没想到在大朝台的路上竟在华北最高山峰上看到了安放其人遗骨的灵塔并且还有信徒以俯身大礼向他致敬。看来历史上确有过这么一位高僧,此时,我甚至宁愿相信,邓高僧真的具有飞越关山的超自然本领,尤其在知道了些"量子纠缠"的皮毛知识后,更是觉得有些"不可能"也许是可能的。
为了充实一下对邓隐峰的记忆,下山后我看到了如下文字: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幼年时狂顽不慧,父母管不了他,于是听任他出家。出家受戒后,邓隐峰禅师即游学四方。其圆寂后,后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峰,千百年来一直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邓隐峰生活上有个习惯,就是"冬居衡岳,夏止清凉",一年中就这样南北来来回回地走。唐元和年间,邓隐峰拟登五台,路出淮西,途中正好遇上官军同叛军吴元济交锋,未决胜负。邓隐峰见双方互相残杀,顿生怜悯,说道:"吾当去解其患。"说完,便将锡杖掷向空中,然后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头观看,发现眼前的这一幕与前天晚上所梦见的预兆一般无二,于是斗心顿息,各自回营。两方士兵们惊呆了,放下兵器停止了交战。
邓隐峰在公开的场合既显神异,担心被人理解为有惑众之嫌,于佛法不利,来到五台山之后,即决定在金刚窟前示灭。他先问信众:"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信众道:"有。"邓隐峰道:"还有倒立者否?"信众道:"未尝见有。"邓隐峰于是倒立而化。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整整齐齐地顺着身体,没有倒挂下来。后来众人商量着把他的尸体抬到火化窑里荼毗,却发现无论怎么用力,他的身体却屹然不动地倒立在那里。远近前来看热闹的人,都惊叹不已。当时,邓隐峰有个妹妹是个丘尼,也在场,她看到哥哥这个样子,于是上前拍着他的尸体,呵斥道:"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说完用手一推,其尸体偾然而踣。
邓隐峰临终前留下了一首偈子:"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除了邓隐峰,还见到另外两例记载飞人的文字:
春秋时期郑国的列子,传说他向道家学习了九年,能够御风飞行;
近代曾有人在深夜目睹一位白发白须老者绕着武当山真武殿飞了三圈。
位于北台龙王殿东侧的"隐峰塔"安放着唐代高僧邓隐峰的灵骨
不论走到哪,一些有趣的故事总是值得记录值得玩味的。这座前世高僧灵塔所传递出来的传说没准不完全是神话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