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我的长征

各位在夹金山、大渡河、泸定桥上的身影都放在这了

 
 
 

日志

 
 
关于我

各位:我把大家伙在长征路上的照片都放在这里了,希望其中能有为各位所喜欢的,不管怎么说,各位的风采算是保留下来了。好想你们哟!!! 后发现在163的相册上传照片的效果更好,所以只在这传了几张就改到“相册”去传了,各位好汉“相册”上见。

借水生借水富 渼陂的水系街巷与书院 吉安三日2  

2015-11-15 01:54:12|  分类: 吉安赣南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渼陂有着"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誉,虽然从渼陂村出来后,我的直接印象是不如徽州的西递、宏村和唐模漂亮,但还是想通过整理照片和阅读相关资料搞明白为什么渼陂被看成是"庐陵文化第一村"。首先要想懂得什么叫"庐陵文化"就不是个简单的事,以我现在知道的,仅限于文天祥、欧阳修、杨万里几位名人,还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出过三千名进士等历史记载,虽然这些人这些事都与庐陵文化有关,但仅知道这些不过是雾里看花,只能接近了"庐陵文化"的门槛。既然渼陂戴上了"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桂冠,那里就是庐陵文化的缩影吗?实话说,去过渼陂并阅读了相关资料后,我还是没觉出来知道了什么叫庐陵文化。不过作为一处旅行目标,渼陂还是非常值得一来的,对我来说,凡是能称为古村的地方都乐意去。

    上一篇罗列的是渼陂的祠堂与牌坊,本篇集中说村中的水系、街巷和书院。

    先说水系,渼陂村建在富水河畔,富水河是赣江的主要支流,在上游没修水库之前,富水河是可通航至赣江、继而进入长江的。"要想富先修路",可对于渼陂,老天爷早就赐予他们一条"通三江"的水路。

富水河上原来有座木桥,电影《闪闪红星》中就有这座木桥的镜头。我去时听说木桥刚毁不久。因上游建了水军,现在的富水河已无航运功能。张辉瓒的的头颅被上游的赤卫队员砍下后,这是从这条河漂到渼陂的,渼陂人捞起来示众后,又将其重新抛入,最终在漂到吉安城时被当局发现。

别小看这些临河的石台阶,它们是渼陂村的港口码头,天南地北的货物就可以由此进出。渼陂村在1988年的时候还不通公路,不难想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样的石台阶对渼陂人有多重要。 照片翻拍自《渼陂村》

村畔有可供行船的大河,村内有水流欢畅的小河

"小桥流水人家",不止是诗人,想过安逸日子的人都会向往这样的居住环境。

     伴水而居,对渼陂人这是一种生活便利,对外来人则是一道有灵气的风景

在渼陂,随处可见的宅前屋后水塘有28处,据说由此可对应天上的28宿,对上28宿有什么讲究,我不懂。

水塘边上的樟树按标牌上的介绍有600岁,按《渼陂村》一书的说法是160岁。旅游宣传常有夸大之嫌。红军时期俘获敌军最高官阶者是师长张辉瓒,他被砍下的头颅就曾在这棵树上挂了三天

堆满垃圾的水塘就不再是风景了

    再说渼陂的街巷。到过渼陂后我知道了"江右帮"这样一个名词,原来这是一支与晋商、徽商并称为中国三大商帮的由江西人组成的商业大军。如果说渼陂的"四大家族"是江右帮的缩影倒是容易理解,这要比通过渼陂去理解庐陵文化直观得多。

    比较其它古村,一条长达900米的曲线形卵石街道和街上栉次鳞比商铺可以说是渼陂村的一个特色。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乡村能具有如此规模的商业街,以我的理解原因有二条,一是得水利运输之便,二是由四大家族经商成功的拉动。

    四大家族是指由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组成的商业集团,他们出生成长的清代中叶,都是读过书的人,走的是一条先儒后商的道路。四兄弟的商业活动有着大进大出的特点,也就是讲究规模经营,他们开设的商业分号不仅限于江西,还遍及两广、两湖、江浙共有30多家。经商致富后,这四兄弟做了两件事:一是花钱捐功名,老大享有钦赐举人,老二享有敕封儒林郎、直隶州州同的头衔,老三老四都是太学生,资料中没说明这个学历(相当于在中央党校或是清华北大就读)是怎么来的,不过可以推测是捐来的;二是建祠堂书院豪宅,同时热心公益事业,渼陂商业街的发展繁荣应该就与四大家族的商业活动有直接关系,上百家店铺中,半数为四兄弟拥有。

上街、也叫老街。渼陂的商业街分上、中、下三段,上街形成最早

站在街头看不到街尾,因为街道呈S形弯曲,据说是为了不让冬天的寒风和夏天的洪水长驱直入。

许多商号的名称还保留着,只是不知是山寨上去的呢还是原装的。不过即便是现代人涂抹上去的,也比那些画蛇添足的红灯笼和谐得多

中街是渼陂的主商业街,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仍然繁荣,后随小城镇建设,商贸活动逐渐转移到别处才冷落下来

        这是下街,开设的最晚,衰败的最早。不过这种没改造成旅游景点的街道更是我愿意看到的

幸好这段下街还保留着原始状态,不像上街和中街哪哪都挂的红灯笼,实在看着不舒服

    最后说书院。比起我去过的福建和安徽几处古村,出类拔萃的读书人渼陂出的并不多,在历时千年的科举时代,只有一人在清末通过正规考试中了举人,不过在中国人普遍都是文盲的年代,渼陂一个村就建有五座书院,这应该能充分说明,渼陂人是相当重视教育的。从渼陂人刻在石柱上、写在匾额和门楣上的那些文字中不难读出他们对"耕读为身家之本"、"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以及读书入仕、以儒行商、以商助儒的信奉和追求。文天祥说这里是"文献名宗"、"衣冠望族"该不是凭空来的

    说到书院又要再提"四大家族",这四兄弟都是在受过良好教育后去经商的,致富后又大力振兴教育,以商助儒,渼陂村的书院大多由他们出资兴建。从有关渼陂的资料中,看不到四大家族的有过什么恶行,不过如果他们不是生长在清代中晚期而是赶上了"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年代,成为革命斗争的目标怕是躲不开的。

    渼陂村有文昌阁、敬德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和养源书院五座书院,其中的振翰学舍没有看到。

敬德书建于清中叶,建筑面积339,48平方米,红军时期"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曾在此设立。

"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递南山作寿杯",唐 宋之问诗句

敬德书院鎏金雕绘

明新书院:建于清中晚,建筑面积235.72平方米。

养源书院:这是一座佛儒合一的建筑,楼上书院,楼下佛堂。书院的功能早就消失了,而前来上香私拜佛的人据说越来越多

文昌阁,俗称"八角楼",建干明嘉靖年间,三层飞角挑檐,砖木瓦结构,建筑面积128.4平方米。它曾是文人学士交朋会友、读书观光的胜地,是渼陂村的最高建筑。

  评论这张
 
阅读(237)|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